作文化虚为实
作文化虚为实
话题作文化虚为实技法例谈(转)
话题设计:
以“传统”为话题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,题目自拟,文体自选,标题自拟,不得抄袭。
话题点拨:
话题的特点:
分析历年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话题意义理性抽象,意义虚拟。1999年的高考话题“假如记忆可以移植”,“记忆”是虚拟抽象无形的东西,将无形的东西“移植”,2000年的高考题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”,“答案”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概念,“丰富多彩”也只能从主观上去感知;2001年的话题“诚信”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概念;2002年的话题“心灵的选择”,“选择”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,在“选择”前加上“心灵”的限定,使这个题目更加的虚拟抽象;2003年的高考话题“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”,是近年来话题作文中理性抽象最明显的一个;2004年湖北省高考话题“买镜”也是一个动作 ,话题理性抽象。笔者繁复地去分析历年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特点,是为了说明理性抽象、意义虚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种走向,因此,对这种话题作文的构思与写作过程进行深度研究,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技法的选定:对于意义虚拟的话题,我们认为只有采用化大为小,化虚为实的方法。通过有形的载体去展示无形的话题,才可能迅速破译话题,锁定作文的立意走向,选定相应的作文题材迅速成文,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文章才血肉丰满,感情真挚,给阅卷者言之有物的感觉,自然能够给作文较高的分数。
技法的实质:化虚为 ……此处隐藏563个字……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有影响”,或者“不能让感情的亲疏蒙 着我们认知的眼睛”,从突兀和茫然中走向明朗与坚定。只有观点鲜明正确, 我们才可能化虚为实,搜寻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。
化解的技法:把抽象的话题化解成可以加工成产品的原材料,也就是化虚为实的具体过程。
笔者以为在围绕话题所确定的观点鲜明之后,应该从如下几个大的方向去思考:走进人群;走进自然;走进社会;走进历史;走进文化;走进名言等方面去搜寻可以加工成产品的原材料,这些大的思考方面就可以说是话题的一级化解。在仔细琢磨这些大的思考方面的基础上,慎重地权衡哪一方面自己最熟悉,对话题的理解最深刻,我们便从哪一个方面去入手选择并组织材料,并不是要求写每一篇文章应该把这些方向都写到,也许从一个方面思考更容易把文章写得深刻透彻。譬如2003年的优秀作文《情感—认知—文化》与《我爱唐装》,从标题便可看到作文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写作,角度小而新,这便是话题作文写作的化解,而我们中的许多作者八面出击,没有清晰的写作构思走向,往往导致文章隔靴搔痒,写得不深不透。
话题的分析:“传统”是一个理性抽象的话题,我们选用这样的题目,让学生具体地写作演练,便可让学生把这种方法学到手,以便在高考考场上灵活运用。艰苦朴素是传统,勤俭节约是传统,爱国主义是传统,尊老爱幼是传统,这些都是应该倡导的优秀传统,当然,并不是说传统的东西都是优秀的东西,还有许多不良的传统要摈弃。对于这样理性抽象的话题,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化虚为实,化大为小,把其化解成一个个可以加工成产品的原材料,才可能把其方便地引进作文中。从而,文章构思的意向性强,构思速度快;从另一个方面讲,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能够让人感觉其角度小,主题深,思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