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关于对传统笔记体小说的体会
笔记体小说是我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,《聊斋志异》当数集大成者。当代文学的笔记体小小说,同样是姹紫嫣红的百花文苑里一朵芬芳的奇葩。
冯骥才的“市井人物系列”,如《大回》《苏七块》等;汪曾祺的“故事新编”,如《鹿井丹泉》《捕快张三》等;魏继新的“世相百态”,如《狗胆》《走龙》等;景田、鹤菁的“历史人物解读”,如《较技》《定局楼》等,都能在沿袭传统文化的路子上,自生变化,再造神奇。虽属小品形态,亦是融入他们成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主要从事笔记体小小说写作的也不乏佼佼者,孙方友的《陈州笔记》、杨小凡的《药都人物》、相裕亭的《盐河人家》,还有马宝山、申平、一冰、程习武、杨海林等,大都能根植民间传说的土壤,营造出地域性的文化景观。
优秀的笔记体小小说,讲究语言简洁明快,人物形象性格鲜明、故事情节起伏跌宕,十分注重大众阅读的审美趣味。凡此佳作,犹若墙角蜡梅绽放,溢香弥远;夜阑流星倏忽,灼人眼目。
近几年,我常读到张晓林的笔记体小小说,一组组冠名《宋朝故事》的作品,出现在一些报刊上,读后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张晓林有个创作计划,就是用笔记体小小说写10卷本《宋朝故事》。
其中,《书法菩提》和《宋真宗的朝野》即将杀青。张晓林以笔记体小小说写宋代历史,其理论上的依据是,尊重历史事实。
他笔下的人物、事件、时间在历史典籍里都有确凿记载,都有 ……此处隐藏820个字……理论奖。
他的书法师法“二王”和北宋的米芾,写得潇洒而古雅,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交流活动。
张晓林凭着专业的书法修养,以一个作家的角度创作的《书法菩提》,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,将书法文化、书法家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习性,借助形象生动的叙述,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既可以作为历史去阅读,亦可以作为书法文化阅读,还可以作为小说阅读。
以中国最传统的文体,去表述中国最精粹的书法文化,《书法菩提》做到了最完美的结合。缺味儿则单,缺气儿则僵。
张晓林的笔记体小说,无论写书法篆刻、绘画诗词,还是写最不起眼的烟壶、养蟋蟀用的泥罐,也会传导出它所蕴藏着的本民族的文化与美学精神。
张晓林的笔记体小说发展与创新了传统的笔记体小说这一体裁,从他的《宋朝故事》系列笔记体小说中可以看出这一点。
古代笔记历经魏晋南北朝及宋元,到明清逐渐成熟进而发展为笔记体小说,影响较大的如《聊斋志异》系列和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系列。
无论哪一部笔记体小说集,篇目上都是独立的,篇与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,内容和结构上也都是互不关联的。
《宋朝故事》系列笔记体小说中的《书法菩提》或是《宋真宗的朝野》,虽是采取传统笔记体小说的写法,但内容上是相互关联的,人物是相互穿插的,都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和政治家。
也有一些世俗间的奇人,他们之间的关系相互交叉,相互回环,相互重现。舞台是一个大舞台,北宋书坛这个大舞台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,共同演绎出一出出文化的大剧。
有些期刊发表他的小说时,单篇时是小小说,三五篇是短篇小说,十余篇就成了中篇小说,再长,就是长篇小说了。《书法菩提》和《宋真宗的朝野》就是由笔记体小说组成的长篇小说。



